香港即將實施《建築業支付保障條例》(Construction Industry Security of Payment, SOP),該法案已於20241227日刊憲,並將於2025年正式生效。這項劃時代的立法將徹底改變建築行業,確保工程款項能夠按時支付,從而改善現金流,減少財務糾紛。新法引入了一個強而有力的裁決機制(adjudication mechanism),可迅速解決付款爭議,減少工程延誤,並促進行業的穩定與發展。 

為深入探討這一新法的影響,AALCO香港區域仲裁中心舉辦了一場深具啟發性的座談會,邀請來自馬來西亞的拿督李瑞成大法官(The Hon. Justice Dato’ Lee Swee Seng)以及國際知名仲裁專家陶榮博士(Dr. Christopher To)與香港的建築、法律、金融等專業人士共同探討條例的影響及最佳實踐。  

馬來西亞的成功經驗:支付保障制度的演變  

馬來西亞於2012年推出《建築工業支付與裁決法案》(CIPAA),以解決建築業長期存在的付款糾紛,確保承包商和分包商能夠獲得及時支付,並簡化爭議解決流程。該法案於2014年正式生效,至今已成為建築業付款保障的重要法規。   

李瑞成法官分享了馬來西亞的經驗,強調建立專門的建築法院(Construction Court)有助於提升建築糾紛的專業審理水平。此外,馬來西亞採用單一指定機構(Adjudication Authority, AIAC),負責培訓、認證及管理裁決員,確保裁決過程的專業性與一致性。  

根據馬來西亞的統計數據:  

– 5,000宗建築支付爭議案件已提交仲裁,其中85%在仲裁階段獲得解決,僅15%進一步進入法院程序。  

– 90%的裁決獲得法院執行,僅10%因「超越職權」或「嚴重違反自然公正原則」而被撤銷。  

這些數據顯示,支付保障法例不僅能夠促進工程款項的及時支付,還能有效減少漫長的法律訴訟。  

香港的法律框架與挑戰  

陶榮博士指出,香港的SOP條例借鑒了全球最佳實踐,但仍需應對多項挑戰,包括:  

1. 裁決員的專業培訓與認證——香港將設立四個指定機構(Appointing Bodies),負責培訓及委任裁決員,但如何確保標準一致性仍是一大挑戰。  

2. 支付條款的調整——條例明確禁止「付款即支付」(Pay-when-paid)條款,這對建築合約的影響深遠,律師及合約起草人需確保合約內容符合法規,以免違規。  

3. 業界文化的轉變——企業和承包商需培養新的合約管理思維,例如確保付款申請符合條例要求,並注意爭議何時被視為「已經產生」,才能正式進入裁決程序。  

未來的發展與建議  

與會者一致認為,香港建築業需要逐步適應新法例,並建議: 

建立更透明的支付機制,例如利用區塊鏈技術來追蹤付款進度,確保資金流向合約相關方。

加強裁決員的專業發展,確保法律與技術專業知識兼備,提高裁決決策的質量。  

企業應及早審視現有合約,確保符合新法例,避免未來產生不必要的法律風險。  

本次活動促進了專業人士的交流,也讓本地建築業界對SOP條例的影響有了更清晰的認識。透過借鑒馬來西亞的經驗,與會者獲得了寶貴的前瞻視角,也更加了解如何正確處理付款糾紛。這場座談會可謂是建築業界的一盞明燈,為相關持份者提供了清晰的行業發展路線圖。隨著條例的正式實施,香港建築業將迎來更公平、高效的支付環境,進一步提升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