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春意漸濃的四月,香港見證了一場歷史性跨界合作的誕生。由亞非法協香港區域仲裁中心(AALCO – HKRAC)主辦,聯同 香港建築師學會 (HKIA) 、香港工程師學會 (HKIE)、香港測量師學會 (HKIS) 協辦,並獲香港城市大學法律學院、香港律師會 (The Law Society of Hong Kong) 及 香港大律師公會 (HKBA) 支持的「建築業付款保障審裁培訓課程」,於 4 月 5日至 13 日 在香港前終審法院審案的歷史建築物舉行,並邀請了香港、內地及馬來西亞的法律及建造專業界精英共同參與。這不僅是一項專業培訓,更是一場制度革新的啟動儀式。
活動開場由 亞非法協香港區域仲裁中心主任陳曉峰 律師, BBS,MH,JP 主持 ,並在歡迎詞中感謝各界支持,特別指出這次課程的參與者來自不同界別,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結合」。他說:「如果這班人做得好,審裁制度可以一路推到一帶一路 150多個國家,讓香港優化的制度走出去。」
香港特別行政區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女士, JP在開幕致辭時表示:「這件事,我們等了超過20年。」她指的是《建築業付款保障條例》(SOP)的誕生與實施。香港的業界人士自2011年起就一直要求制訂付款保障法例。SOP旨在協力解決付款問題,使香港與新加坡、馬來西亞、英國和紐西蘭等其他司法管轄區看齊,並將於2025年8月28日起正式生效,為建造業建立一套法定的付款保障機制。甯局長指出:「這不僅是一個法律框架,而是一項變革性的舉措,旨在解決行業長期存在的問題,包括延遲支付、欠款糾紛及工資拖欠等。」她更指出,這項制度將引入「一個快捷、具成本效益的審裁機制」,促進行業的公平、穩定與問責。她特別感謝AALCO – HKRAC及 各專業學會的共同籌辦,認為這次活動展現了公私營、跨專業的協作精神,並表示:「我期待看到,這次課程能為我們行業注入新的能量與專業力量。」
來自中國建緯研究院朱樹英院長在致辭中坦言:「這樣的課程,在內地或馬來西亞都很難做到。要建築師、工程師、測量師與律師幾個界別走在一起,本身已經極不容易,而香港今天做到了!」朱院長指出,香港這次的審裁培訓是一次「制度輸出的示範」,他說:「這不單是香港的制度探索,更是為整個粵港澳大灣區乃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了參考樣本。」他透露,內地目前正積極探索適合本地化的「替代性爭議解決方式」,但整合不同界別、制定統一標準的道路仍然漫長。他敬佩香港能以立法方式推行SOP,並向與會者介紹了內地近期有關《施工合同》和爭議評審條款的最新修訂進展。
從馬來西亞專程來港參與分享教學的上訴法院及專注處理建築業問題的建造業法院 李瑞成大法官(The Hon Justice Dato Lee Swee Seng) 指出:「法律是改變文化、改變社會,甚至改變國際秩序的工具。」 他指出, 「 審裁者不僅要具備技術能力,更要有 『 誠信、正直與快速決策的能力 』,因為你不能說今天心情不好、明天沒有靈感,審裁是有時限、有責任的。」他又指出SOP不只是解決工程的付款問題,而是可以把這套制度一路推到一帶一路,讓香港在國際工程糾紛處理上扮演關鍵角色。」他鼓勵學員:「你們今天來上課,放棄了週末,其實是選擇了一條改變行業的路。這四天課程結束後,你們會成為更好的人,也會成為推動公平與正義的火種!」
這次課程的參與者來自各行各業,當中不乏擁有雙學位的建築師兼律師、工程師兼仲裁員 、測量師,會場中彷彿是一個濃縮版的建築法治生態圈。香港建築師學會會長劉文君女士,CStJ, JP指出,儘管目前投身審裁工作的建築師人數不多,卻正顯示出行業的成長潛力。她表示:「我們只有少數建築師擔任審裁員,這正說明我們有巨大的發展空間。透過跨界學習與合作,我們能提升解決爭議的能力,為建造業帶來更大的透明度與公平性。」
測量師學會會長梁志添測量師則指出,測量師雖常「身處幕後」,但其在合約估值、付款認證及量化分析方面的專業能力,正是裁決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他表示:「測量師的專業強項正好對應審裁的核心需要。我們在合約管理與量化分析上的經驗,能將複雜的現場事實化為可執行的證據,這正是強化審裁公正性的根基。」
工程師學會會長馬紹祥工程師,GBS, JP則從制度層面給予肯定:「這是一個關鍵時刻,SOP推出前夕的這項培訓,正好讓我們工程界為未來的爭議處理制度做好準備。作為工程專業,我們全力支持這項以效率為核心的制度改革。」
香港以堅實的制度與專業精神,打造一個公平、快速、有效的建造業爭議解決新時代。從課程開始,審裁制度不再只是法律文件上的規定,而是由一群有志之士,逐步落實的實踐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