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即将实施《建筑业支付保障条例》(Construction Industry Security of Payment, SOP),该法案已于2024年12月27日刊宪,并将于2025年正式生效。这项划时代的立法将彻底改变建筑行业,确保工程款项能够按时支付,从而改善现金流,减少财务纠纷。新法引入了一个强而有力的裁决机制(adjudication mechanism),可迅速解决付款争议,减少工程延误,并促进行业的稳定与发展。  

为深入探讨这一新法的影响,AALCO香港区域仲裁中心举办了一场深具启发性的座谈会,邀请来自马来西亚的拿督李瑞成大法官(The Hon. Justice Dato’ Lee Swee Seng)以及国际知名仲裁专家陶荣博士(Dr. Christopher To)与香港的建筑、法律、金融等专业人士共同探讨条例的影响及最佳实践。  

马来西亚的成功经验:支付保障制度的演变  

马来西亚于2012年推出《建筑工业支付与裁决法案》(CIPAA),以解决建筑业长期存在的付款纠纷,确保承包商和分包商能够获得及时支付,并简化争议解决流程。该法案于2014年正式生效,至今已成为建筑业付款保障的重要法规。  

李瑞成法官分享了马来西亚的经验,强调建立专门的建筑法院(Construction Court)有助于提升建筑纠纷的专业审理水平。此外,马来西亚采用单一指定机构(Adjudication Authority, AIAC),负责培训、认证及管理裁决员,确保裁决过程的专业性与一致性。  

根据马来西亚的统计数据:  

– 5,000宗建筑支付争议案件已提交仲裁,其中85%在仲裁阶段获得解决,仅15%进一步进入法院程序。  

– 90%的裁决获得法院执行,仅10%因「超越职权」或「严重违反自然公正原则」而被撤销。  

这些数据显示,支付保障法例不仅能够促进工程款项的及时支付,还能有效减少漫长的法律诉讼。  

香港的法律框架与挑战  

陶荣博士指出,香港的SOP条例借鉴了全球最佳实践,但仍需应对多项挑战,包括:  

  1. 裁决员的专业培训与认证——香港将设立四个指定机构(Appointing Bodies),负责培训及委任裁决员,但如何确保标准一致性仍是一大挑战。
  2. 支付条款的调整——条例明确禁止「付款即支付」(Pay-when-paid)条款,这对建筑合约的影响深远,律师及合约起草人需确保合约内容符合法规,以免违规。
  3. 业界文化的转变——企业和承包商需培养新的合约管理思维,例如确保付款申请符合条例要求,并注意争议何时被视为「已经产生」,才能正式进入裁决程序。

未来的发展与建议  

与会者一致认为,香港建筑业需要逐步适应新法例,并建议:  

– 建立更透明的支付机制,例如利用区块链技术来追踪付款进度,确保资金流向合约相关方。  

– 加强裁决员的专业发展,确保法律与技术专业知识兼备,提高裁决决策的质量。  

– 企业应及早审视现有合约,确保符合新法例,避免未来产生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本次活动促进了专业人士的交流,也让本地建筑业界对SOP条例的影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透过借鉴马来西亚的经验,与会者获得了宝贵的前瞻视角,也更加了解如何正确处理付款纠纷。这场座谈会可谓是建筑业界的一盏明灯,为相关持份者提供了清晰的行业发展路线图。随着条例的正式实施,香港建筑业将迎来更公平、高效的支付环境,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