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家在球赛上为公平竞技吶喊时,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另一场关于「规则制定」与「秩序重塑」的比赛也在悄然进行。这场比赛的主角是稳定币(Stablecoin),一种结合科技、金融与法律挑战的新型数字货币。

随着美国《GENIUS法案》、欧盟MiCA法案以及香港《稳定币条例》的相继出台,稳定币正从「币圈工具」转化为「金融基建」。拥有「一国两制」独特优势的香港特别行政区作为国际金融枢纽,正处于全球数字金融治理的风口浪尖。

从经济学角度看,美元稳定币的运作模式类似狭义银行:零付息的稳定币作为发行方的负债,背后则以高流动性资产(如大宗商品、国债)支撑,并靠利差获利。其供给具弹性,但流通量实际由需求决定。用户虽放弃利息,实则换来更高的支付效率、跨境交易便利及某种程度上绕过某西方强国的长臂「卡脖子」工具——这也正是稳定币在新兴市场与加密资产交易中需求升温的原因。

然而,稳定币仍属私人货币,其中心化运营模式与公信力问题不容忽视。稳定币的「稳定」,依赖市场信心与储备资产的可兑性,一旦遭遇信心危机或挤兑风险,易产生系统性冲击。2023年USDC因储备银行倒闭一度脱钩,即是一例。

香港的《稳定币条例》正是在此背景下诞生,从法律制度上首次赋予稳定币明确的发行要求与监管范畴,要求1:1法币储备、最低资本要求及可行应用场景。这不仅是对本地金融稳定的保障,更是对全球数字金融治理的积极贡献。

制度设计的核心在于「信任」,数字金融需一套透明、公正、可持续的法律结构。信任来自监管、审计与风险管理,更来自制度的预期稳定性与跨境协作能力。

在国际货币竞争中,美元稳定币已展现出「在位货币」的网络优势。欧元选择以央行数字货币(CBDC)应对挑战而非发展欧元稳定币,中国亦可从中借鉴。实际上,微信支付、支付宝等平台货币,本质上已具备稳定币的特征,并在本土市场形成强大网络效应。若能有序拓展其在跨境场景的应用,结合数字人民币及多边CBDC合作,将成为中国在国际数字支付领域的重要竞争优势。

因此,香港的角色不仅是「防火墙」,更应是「桥梁」、「试验沙盒」及经济新动力的核心动能。我们可发挥在法治、人才与创新上的比较优势,推动包括稳定币发行人发牌制度、代币化债券常规化、跨境支付基建建设与监管协作等政策落地,同时培育数字资产法律专才,把香港打造为全球数字金融知识与制度输出的关键节点。

稳定币的未来既是挑战也是契机。香港有责任、有条件,站在制度创新的最前沿,打造全球数字命运共同体破解全球难题,为全球数字金融秩序写下信任与规则的新篇章。

頭條日報

陳曉峰-變局中以穩定幣贏新賽道-亞非正傳-之-以法興業 | 星島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