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体育产业总规模预计将于2028年突破6800亿美元。为响应行政长官李家超在2024年施政报告中提出的推广体育仲裁的政策目标,促进体育产业的专业化发展,并提升香港作为国际争议解决中心的地位,亚非法协香港区域仲裁中心(AALCO Hong Kong Regional Arbitration Centre)于2025年1月,在香港浸会大学举办首届《体育争议调解培训课程》,是香港首个培训「受认证的体育调解员及争议解决专家」的课程。内容涵盖调解技巧、体育相关调解技能、体育政策、以及国际案例分析等,旨在培育新一代体育调解员及业界专才。同时,专业资格能为运动员在相对短暂的运动生涯后发展第二职涯,亦能善用他们的运动专业知识为香港争议解决人才库增添力量。
课程得到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SF&OC)的鼎力支持,吸引大量来自法律界和体育界人士超额报名。而培训课程的讲师阵容强大,包括来自香港、英国、马来西亚及尼日利亚的国际专家,当中不乏拥有位于瑞士的国际体育仲裁院(CAS)及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仲裁中心中国体育仲裁委员会认证的专业资格,一同分享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实务经验,为学员提供国际视野和实战技巧。
今天的《体育争议调解培训课程结业礼暨体育争议解决方案研讨会》亦有多位重量级嘉宾支持,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律政司副司长张国钧博士、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罗淑佩女士、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副会长霍启刚人大代表/立法会议员、香港体育学院副主席郑泳舜立法会议员、香港大律师公会主席杜淦堃资深大律师、以及香港浸会大学校长卫炳江教授。
律政司副司长张国钧博士在致辞时表示,律政司刚刚在本月初正式成立体育争议解决咨询委员会,并期望今年内正式启动「体育争议解决先导计划」。再加上国际调解院的总部今年将正式落户香港,成为全球首个专门以调解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政府间国际法律组织。因此,香港在发展体育争议仲裁和调解方面极具潜力。
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罗淑佩女士于致辞时表示,政府多年来推动体育发展所投入的资源日益增加。在2024-25年度,政府用于体育发展的预算开支约为79亿港元,较十年前的39亿港元增加了一倍。而在推动体育发展的道路上,建立一个高效和健全的体育争议解决机制至关重要。高效及具公信力地处理相关争议,可避免和减少冗长申诉过程可能对运动员职涯造成的重大影响。
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副会长霍启刚人大代表/立法会议员在致辞时表示体育界要把握香港在“一国两制”下的优势,做到内联外通。而如亚非法协香港区域仲裁中心般独立于SF&OC的第三方争议解决机构能有效,公平、透明地帮助体育争议。
香港体育学院副主席郑泳舜立法会议员在《中国香港的体育政策》的环节,提出「制定2030+体育政策及发展蓝图」的倡议,涵盖逾五十项建议,希望集思广益,携手推动香港体育的发展。
在本次研讨会中,共设两场专题讨论,并由中心主任,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荣誉法律顾问陈晓峰律师主持。
第一场专题讨论:《体育产业及其相关争议介绍》,由多位重量级专家围绕体育产业相关的法律与争议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律政司副司长张国钧博士分享香港政府在体育法律及相关政策中的角色与贡献。国际体育仲裁院调解员陶荣教授针对国际体育仲裁及调解机制进行专业解读。作为体育仲裁专家Ike Ehiribe教授亦提供其对于国际仲裁及调解实践的独特见解。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副会霍启刚人大代表/立法会议员讲述香港体育发展政策与国际体育合作的现状。香港浸会大学体育、运动及健康学系刘永松教授探讨学术研究对体育产业的支持作用及可持续发展方向。而前亚洲国际仲裁中心主席Datuk Sundra Rajoo拿督教授则分享其多年的仲裁及调解经验与未来展望。
第二场专题讨论《体育法律及重要法律问题》
则聚焦于体育法的核心议题及其法律挑战,2024年荣获Legal 500 Sports Junior of the Year Award的郑子欣大律师分享她在体育法领域的实务经验。香港律师会理事会成及运动法律委员会主席岑君毅律师阐述其对体育法律框架的分析与建议。香港大律师公会主席杜淦堃大律师探讨体育法中的仲裁与调解机制。而香港大律师公会体育法律委员会主席丘扬万大律师就亚洲地区的体育法律问题提供其专业见解。
是次《体育争议调解培训课程结业礼暨体育争议解决方案研讨会》,不但培育了一班体育争议调解专业的新力军,研讨会亦就体育产业的法律挑战、争议解决及未来发展作深入的探讨与交流。响应特区政府以精英化、专业化、盛事化、产业化和普及化推动本港体育发展,为香港成为国际体育争议解决中心作好准备。













